打造大國重器需要科學技術領域的工匠精神,需要百折不撓敢擔風險勇于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最忌諱的就是短期行為盛行。一方面需要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用法律的手段杜絕山寨現象。另一方面,要積極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文化,如寬容失敗的文化和恒心耐力的文化
中經工業景氣監測預警報告顯示,一季度中經工業景氣指數為132.4,比去年四季度上升5.8點,比去年同期提高1.3點,近5個季度在120以上的正常景氣區間小幅波動,呈現出相對平穩的運行態勢。與此同時,工業生產也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近3年除個別月份外,基本在6%至7%的增長區間平穩運行。
伴隨著工業景氣平穩運行的,是工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和新動能的持續增強。
數據顯示,一季度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景氣指數為142.8,比去年四季度上升4.9點,比去年同期上升2.2點,比全部工業高10.4點。技術密集型的醫藥制造業,與產業結構升級相關的儀器儀表、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電子設備等裝備制造業,以及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食品制造業景氣指數均處于137以上的高位,并呈現上升態勢。
新動能增長的背后是研發投入的持續較快增長。從2014年開始,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超過2%,被國際創新研究領域視為一個國家進入創新活躍期的時間窗口。近年來,該項比重保持持續上升態勢,由2014年的2.02%上升至2017年的2.12%,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年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75萬億元,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盡管從研發投入的角度看,我國已初步跨入創新型國家的門檻,但在排名全球第二的經濟規模里,新動能對經濟的貢獻依然是偏低的。根據國家統計局核算司初步測算,接近85%的經濟增長動能依然是傳統的。
事實上,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體現的是一個國家在創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三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定程度上體現的是創新的結果。兩者的關聯,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創新的投入與產出效率。目前,我國創新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但同口徑計算的“三新”增加值占GDP比重與歐盟15國平均水平比有多大差距呢?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各地過度關注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不排除出現不顧成效將大量資金投入運動式創新活動中的可能。
由于在很多關鍵領域里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別人手中,因而需要鍛造大國重器,就需要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一是要堅定不移地走擴大對外開放與堅持自主創新相結合的道路;二是要有久久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恒心和耐心;三是要找準創新投入的重心,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將極其珍貴的科研經費像撒胡椒面一樣大把扔出去就算完成任務了。
打造大國重器需要科學技術領域的工匠精神,需要百折不撓敢擔風險勇于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最忌諱的就是短期行為盛行。一方面我們需要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用法律的手段杜絕山寨現象。這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最大的激勵。對此,外資企業有要求,中國企業更有要求。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比如寬容失敗的文化,比如恒心耐力的文化。
除此之外,要堅決遏制脫實向虛的潮流涌動,比如要堅決遏制房地產泡沫的膨脹。正是一些脫離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膨脹,一方面加劇了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加強了社會資金的短期逐利性,甚至連致力于創新的一些風險資本,也陷入追求短期套利的游戲之中。
打造大國重器需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強“顛覆性技術創新”。前述的“找準重心”其實與“保持恒心”密切相關,因為這些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往往需要曠日持久的投入,需要不斷遭受失敗打擊依然能昂首挺立的毅力,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
如何在這些重點領域取得突破?關鍵在于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同樣要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個方向。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促成這個創新體系的建立,促進創新文化的形成,推動創新環境的改善,而不是直接充當創新的指揮員。